死了。
也就死了。
在房玄齡和杜如晦的心中,身份地位的成見,就像是一座大山。
實現絕對的律法和公正,也就只有李世民這樣的帝王,覺得可以實施,并且為之向往。
而對于房玄齡和杜如晦而言,就算他們乃是大唐的攻城,是歷史上的房謀杜斷。
可是他們也不太接受,家奴能夠和他們平起平坐。
不過,他們也不能直接就反駁李世民的話,只能是安靜地聽完,然后說一些恭維的話。
不過幾日。
李世民終于看完了大唐律法,根據他的記憶里面,按照仙師的法典來對照。
他還是看出來這個大唐律法有著很多的不足。
然而,李世民也知道這是大唐,有很多規則,他是沒有辦法一下子改變的。
“擬旨,大唐律法經過孔穎達等大儒、大理寺卿、刑部等官員聯合修編,如今已經完成。”
“差,各地的衙役在各地于邸報宣讀完畢之后,每日宣讀一次大唐律法。”
“但凡有蒙受冤屈者,皆可前往各地衙門擊鼓申冤。”
“凡是有作奸犯科者,被舉報和抓捕,都要一招律法行事,以罪者犯罪之輕重酌情依法懲治。”
……
這個早朝注定有一些不太平穩。
第199章 洪武六年的喜和憂
“法貴簡當,使人易曉。若條緒繁多,或一事兩端,可輕可重,吏得寅綠為奸。
同時,網密則水無魚,法密則國無全民。你們可悉心考究,日具刑名條目呈送,我將親自斟酌。”
朱元璋對于大明律的看法,有區別于李世民,還有楚風這位仙師。
對于他而言,現在的大明還未完全穩定下來。
這個時候必然是百廢待興,也會產生很多宵小之輩,多有作奸犯科者。
這個時候,要制定更加嚴密,并且條條框框去約束大明的百姓。
甚至是大明的王公貴族等等,是不太可能的。
這樣一來,大明的官員就將會很難依法辦事,因為一旦做作奸犯科者多起來。
就是牽連非常廣,從而引起更大的混亂。
朱元璋想要的是穩定。
但是這個大明律法,也不能沒有。
如今洪武六年春。
天下已經算得上是基本穩定,需要的是休養生息。
這個時候,律法自然也是要有的。
“此次編訂律法,便以劉伯溫為首,以傅瓛(huan)、陶安為輔。”
“遵旨!”
本來身體已經不太行,并且已經是辭官準備歸鄉的劉伯溫。
再一次被朱元璋給征招了。
而且,劉伯溫本來會在洪武五年的時候,因為重病而死于床榻。
但是現在,卻活的好好的。
這一點,楚風沒有注意到,而其他人也根本就不知道,劉伯溫會死在洪武年,但是現在卻還活著。
隨著大明的律法編撰完成。
朱元璋就開始想著以監察御史和各道按察司來考察天下的官員。
因為從洪武年到現在,這任命的官員,一部分是科舉考試,還有一部分,都是以軍功而定下來的。
少部分則是官員之間的推薦任命,才有了如今大明的天下各地官員。
朱元璋的疑心病,讓他也覺得,自己的這些個官員,可能也和崇禎時期的官員一樣,很多可能都開始官商勾結,又或者是直接成為了當地的土皇帝一樣。
他必須杜絕這樣的事情發生,才能夠建立想象中的盛世王朝。
“古人言禮義以待君子,刑戮加于小人。
君子有犯,或出于過誤,可以情恕;小人之心,奸詭百端,無所不至,若有犯當按法令處治,不然將遺害百姓。
君子過誤,則之以禮義,身知愧悚,必思改正,而小人不識廉恥,終無忌憚,不得嚴懲罷免。
因此,我常宥免廉能官員的小過,而對貪虐之徒,雖小罪亦不赦。”
朱元璋對百官們說道。
“如今,天下已經安定下來,然則,這地方之官員如何治理地方,還需要有人去考察。”
“看一看,他們是否做得好,是否按照朝廷的國策來治理地方。”
種地半年多的李善長,被朱元璋召見了。
負責耕種土豆、紅薯、玉米等高產農物的李善長,是兢兢業業地把這些農物按照仙師指點的時節,種了下去。
今年之時令季節到了,就會有一番收獲。
然而,他沒能等到自己親自看一看自己的功勞,就等來了朱元璋的任命。
“百室(李善長字),朕如今這身邊,可用之人還是太少了。”朱元璋嘆氣道。
“這考察天下百官,需要一個有聲望,也有一定的威信之人去做。”
“朕思前想后,覺得此事非百室你莫屬啊!”
李善長臉上笑瞇瞇,說著自己能力不足,并不能擔當大任。
這心中就嗎買馬匹了。
想當年,李善長也是跟著朱元璋一起出生入死、南征北戰。
不知道立下多少功勞。
如今,朱元璋當了皇帝,就開始懷疑當初跟著他的那些個弟兄們。
前不久,還寫了個什麼《昭鑒錄》。
勸導藩王們要分得清善惡。
其實也就是想要敲打敲打這些藩王而已,可是卻也把李善長等有功之臣也帶上了。
他們有什麼錯?
不過是想要過上安穩的日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