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場戰爭恐怕讓這個世界倒退了一萬八千年。
不過,即便如此,清除掉這顆星球上
的黏菌仍然是最首要的問題。種種研究跡象都表明著,這種“復雜”的生物比起其他地球上原生的碳基生物更加耐寒。
如果不能在情況更加惡化之前解決掉這個麻煩,未來的麻煩將超出所有人的預期。
到目前為止,幸存者們暫時還沒有發現黏菌的“自限性”,只是單純恐懼著那些扔核彈都清不干凈的怪物。
如果讓那時候的幸存者們知道,其實只要放棄人聯時代的都市圈退到建筑密度更低的郊區,等黏菌膨脹到一定程度之后自己就會進入衰退期,恐怕也沒那麼多麻煩事兒了。
當然,這是站在后來者的角度上考慮問題了,很多針對黏菌的研究成功正是在對黏菌的戰爭中被發現的。
總之為了增添人力的損失,委員會的防務部在“威蘭特人計劃”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他們需要一種“既能快速量產,又能在戰場上發揮作用”的克隆人士兵。
他們不用很會感,甚至不必擁有異常人類的心智,但必須在最短時間完成從流水線到戰場的周期。
相比起廢土紀元21年的防務部門,41年的防務部門明顯已經逐漸走向了極端。
戰后重建委員會就相關立法一事召開了會議討論,生產、防衛、技術三大部門都參與到了這場辯論中。
這場會議被文獻記載為“三方會議”
而這同時也是戰后重建委員會成立以來遭遇的第二次重大分歧。
長久以來積攢的矛盾在會議結束之前就已經達到了頂峰,而公開辯論的會議更像是一個宣泄口。
持續承受傷亡的防務部門,要求生產和技術部門提供一種“能夠在戰場上發揮足夠作用的克隆人士兵”,代替人聯士兵的傷亡。
站在防務部的立場上,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要求。
畢竟他們的士兵不只是承擔著聚居地的危險與秩序的維持,同時也負責保護技術部門的勘探員進入遺跡回收戰前文明的技術。
戰爭已經開始了41年,但他們的戰爭從未開始過。按照二十年一個世代,他們的犧牲甚至已經橫跨了兩個世代,影響了至少四代人。
而技術部門和二十年前一樣,仍舊表示了強烈的贊許,并聲稱這不僅僅會帶來“DNA污染”等等技術上的風險,更有可能導致文明層面的崩塌。
這種顧慮并非是毫無緣由。
通過基因技術培育、并且不具備基本政治權利的威蘭特人,已經成為了事實上的“奴隸兵”,歷史的倒車甚至開到了比繁榮紀元更久遠的封建時期的奴隸社會。
這條思路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他們明明有更好的選擇。
比如機器人和AI。
然而這一提議則遭到生產部的反對。
沒有完善的產業鏈支撐,生產—臺足
夠可靠的機器人的成本,不是幾倍幾十倍的問題,而是幾何倍的增加。
那昂貴的生產成本和維護成本,都不是如今的“戰后重建委員會”能夠負擔起的。
除非把對各個幸存者聚居地的開支完全砍掉,讓包括巨石城在內的幸存者聚居地自生自滅。
而即便是如此,能節省出來的成本,也遠遠無法滿足防務部門對于人力的需求。
更何況,砍掉了各個幸存者聚居地的預算,也就意味著戰后重建委員會將失去一個龐大的人力池,無異于飲鴆止渴。
為了安撫技術部與防務部,生產部提出了許多折中的建議。
比如可以賦予威蘭特人有限政治權利,比如放開生育權等等,并適當地接納部分威蘭特人進入人聯的大家庭,只要他們能在戰場上建立卓越的功勛。
至于產量更高的克隆人,沒必要將他們的人生限定在炮灰這個職業上,可以允許他們自由地進入工廠或者農田從事資源生產工作。
這種優質的勞動力不只是防務部門需要,生產部門同樣需要。
這場會議最終沒有討論出任何結果,反而為之后戰后重建委員會的分崩離析埋下了隱患。
三方會議開始的次年,第2171年,也就是廢土紀元的42年,學院探索隊回收威蘭特實驗室成為了引燃火藥桶的導火索。
那里保存著威蘭特人的基因庫,同時還保存著繁榮紀元落幕之前未能完成的“奇點”技術——生命周期可調節技術。
在尤里烏斯將軍的帶領下,由威蘭特人組成的快速反應旅占領了該實驗室,并扣押了技術部探索隊的全部勘探員。
面對技術部門的強烈抗議以及交涉,防務部只是聲稱那是尤里烏斯的個人行為,并且對逮捕這位“失控的高級軍官”表現極為消極,甚至還“不小心”給被占領的實驗室送去了核聚變電池。
很明顯,他們試圖完成這項研究,或者說利用這項研究中的部分子技術,創造能夠“八倍速生長的克隆人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