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此,雙方之間陷入了一種詭異的交戰狀態。
就好像兩個拿著槍的壯漢,各自靠著掩體,中間隔著50米的距離,偶爾朝著對面放一兩槍,然后便立刻縮回掩體背后。
誰也承受不住一次失誤的代價,因此誰也不敢邁出掩體進攻。
不過——
這也并不意味著雙方會這麼一直堅持下去。
南群島聯盟這邊正在聯盟的支持下研發“水下潛母”,為登陸北島做準備。
而北聯邦那邊顯然也在火炬教會的支持下,準備著自己的底牌。
雙方都很清楚,這場戰爭不會拖很久。尤其是最近聯軍在北邊的步步緊逼,讓火炬教會向南打開戰略空間迫在眉睫起來。
所有人都在為即將到來的決戰而準備著。
在這樣的背景下,玩家的操作空間其實很小。
包括方長自己,除了在南部海域以及百越海峽的基建項目上多下點功夫,用經濟和貿易的手段籠絡一下站在聯盟這邊的諸島嶼之外,似乎也沒什麼可做的事情了。
簡單地吃完了晚餐,方長去樓下晚跑了一圈之后,便戴上頭盔回到了線上。
游戲時間上午10點有一場定期會議將在薯條港市政廳的總督辦公室召開。
作為百越公司的CEO兼董事長,來自曙光城的總督將就地區事務和下一階段的發展工作與他交換意見,并順便傳達管理者的意思。
其實說是總督,這位總督卻和帝國的總督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后者代表的是皇帝的利益和權威,相當于皇帝在當地的化身,而前者代表的則是聯盟,以及聯盟的憲法。
從權利與義務的角度來講,這一職位在聯盟更類似于“城主”一樣的角色。
即,代表聯盟中央對地方事務行使監督的權力,負責當地的日常防務工作,并站在聯盟的立場上對關乎到聯盟整體利益的相關事務作出裁定。
至于當地的具體事務以及公權力的執行,則是由市政廳或者更具體的事務機構負責。
只有在極特殊的情況下,比如當地人完全不具備一丁點兒自我管理意識和這方面的基礎,或者聯盟需要一個容納這類幸存者的地方,城主或者總督才會兼管當地的具體事務。
比如奇點城。
如果聯盟不派個人過去管著,當地幸存者分分鐘就能弄把聯盟的憲法當成廁紙,然后在當地弄個掛羊頭賣狗肉的“紅河聯盟”出來。
至于薯條港這樣的地方,玩家自己也能發展的很好,管理者也樂得交給玩家和當地人自己管理,于是便只是在市政廳設立了一個總督辦公室。
在沒有活的時候,那個總督平時也只是喝個茶看個報紙,然后將當地的情況匯總和管理者發個電報報告一下,同時根據管理者的返回意見對當地的機構進行一些指示……
如果管理者先生有提出意見的話。
至少在過去的幾個月里,管理者的回復意見都是“已閱”。
顯然即便是那位一絲不茍的管理者大人,對他們的工作成果也是無可挑剔。
不過這次卻不一樣。
聽聞這次管理者罕見作出了明確指示,方長心中也不禁對一會兒的會議生出了一絲好奇。
距離會議還有一些時間,他沒有急著去市政廳那邊報道,而是在這座他們親手建立的聚居地里慢悠悠地散起了步。
或許等他走到了市政廳,不用等那位來自曙光城的總督先生開口,他也能猜到管理者的指示是什麼了。
如今游戲中的時間已經到了8月初,正值雨季的百越海峽時晴時雨。
往往前一秒還是艷陽高照,下一秒天上便飄起了瓢潑大雨。
不過那雨卻并不讓人討厭,雨過天晴的薯條港就像擦亮了的玻璃,里里外外都透著一股令人心曠神怡的清新。
經過幾個月的發展,如今的薯條港已經初具規模。
隨著港口的完工,大量水泥、鋼鐵、磚頭等等建材以及施工設備都剩余了下來,港口市政廳干脆簽署了一份改善居民住房的文件,通過主動補貼的方式鼓勵當地居民將那些手工搭建的獨棟小木屋,改成了混凝土結構為主的三層樓小洋房。
這一方面自然是為了薯條港的市容,一方面則是為了預防海嘯和地震,畢竟原來的木頭房子只能將就著用用,不過更多的還是為了提振當地經濟,放長線釣大魚。
畢竟只有當那些幸存者們有了屬于自己的房子,才能把用不上的樓層租出去,或者用沿街的一層做點小買賣什麼的。
對于地廣人稀的薯條港來說,土地可以說是最不值錢的東西了。
發生變化的不只是當地幸存者的家,同樣變化巨大的還有他們家門前的路。
原本那些一到雨天便泥濘不堪的泥巴路,如今也全都替換成了干凈整潔的水泥路。
說到這水泥路,也是頗有一番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