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個聲音沉默了片刻,道:“你說得對。”
“拭目以待吧。”前一個聲音用同樣的話回應道:“時間于我們很重要,也很不重要。”
后一個聲音低沉地笑了笑,忽道:“圣公,我一直很好奇。你到底是誰?”
“我卻并不想知道你神俠是誰。”前一個聲音道:“我只知道你的理想,知道你的志向。志同而道合者,何必揭面?”
“許是人生有時,遙路無及……相交者,難知人心肺腑。同往者,不知幾人同歸?”后一個聲音道:“但你說得對,就這樣吧。”
兩個聲音于是都散去了。
若是有人能旁聽這場對話,想必一定會為對話者的身份而驚訝。
因為圣公,神俠,昭王……正是平等國三大領袖!
一直以來,神龍見首不見尾。
終是隱沒,不叫世人聞。
……
……
道歷三九二零年,十一月十五日。
曹皆率百萬齊軍東來,沿途小國盡皆避道,軍勢連天,旌旗漫卷,終至夏國邊境。
甚至于好幾個小國主動調集軍隊,要隨齊軍出戰。
曹皆卻并不征召,自謂“惟將百萬之能,不可有掌外之師。”
甚至于連糧秣補給都未收取,只嚴令沿途諸國保持大軍補給線暢通。
必備的軍需物資,是隨大軍一起出發的。
在國家體制盛行的時代,戰爭中所謂補給,自不會是宗門時代屬民交戰那般,以車載斗量。
一般的儲物匣,容納能力有限,無法滿足大軍需求。
那些體型極小而儲物空間極大的器具,又價值高昂,不可能普遍應用于軍中。
就齊國而言,通常是以制器坊出產的儲物方車來負責補給運送,以追風妖馬負之,由專門的押運官負責。
這些押運官,都是優中選優的軍中勇士,具備非凡實力。在軍中地位極高,與旗卒并立,一般被普通軍士稱為“兩佬”,是為“旗佬”和“糧佬”。計昭南當年,就是旗佬出身。
無論已經身居何位,軍人之間一般交流起來,說起我是哪一年哪一軍的糧佬云云,都會是非常驕傲的。
儲物方車的納物極限,和馱獸的速度,都是工事官員需要努力的方向。而這種努力,在某種程度上,又恰恰是國力的體現。
各大霸主國之強,委實是方方面面的強大。藏于民生,顯于軍伍,達于朝堂。
十萬大軍的補給,一隊押運官,十來輛儲物方車,就可以完成一趟。
在國家時代的大戰里。
補給的損耗極大減少,補給的速度空前增加,補給線的壓力也減少了太多。
當然,補給仍是行軍布陣時的重中之重。
曹皆引軍東來,沿途立旗,叫諸國看護,千里結陣,使兵脈無阻。
這種戰旗有個名目,乃為“征旗”。
通常來說,會兼具示警、持途、攻伐之能。
“示警”很好理解,甚至可以說是征旗最重要的能力,能夠很好的保證補給的安全。
所有的征旗之間,互相有所感應。可以算作是某種程度上的遠距離通訊。雖然只能傳遞非常簡單的示警信息。但征旗這種兵道之器,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戰爭期間保持遠距離感應的器物!它的珍貴之處,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是“持途”,征旗在這方面有兩個效果,一個是聚攏所立之地的天地元力,可以幫助持令而來的押運官和追風妖馬迅速恢復狀態。
再一個是在影響范圍內,增加持令押運官和追風妖馬的飛行速度。在漫長的補給線上,這兩個效果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征旗一般也具備一定的攻伐能力。在征旗覆蓋范圍內,押運官是可以借用征旗的力量來戰斗的。
征旗如此重要,齊國的“紫極之征”,更是個中翹楚,乃是加持了大齊國勢的兵道重器!
自齊境至夏境,百里一立,一路排開,一條穩固的補給線便建立起來。
每一桿征旗,都有專門的將士駐守。但同時,沿途諸國也須在戰爭期間提供相應的保護。若有所失……霸國問其責!
戰爭不是一兩個人的對決,不是簡單的拔劍分生死。
而是人吃馬嚼,是行止坐臥、吃喝拉撒任何一件事,以千計以萬計以十萬百萬計之時……如何才能掌控自如。
人一過萬,無邊無際。
兵過十萬,如汪洋大海。
將萬軍者,人中龍鳳。
將十萬者,天下雄才。
百萬大軍統帥,非世之名將不可當。
十一月七日齊軍出征,十一月十五日抵夏。
短短八天的時間,就將百萬大軍有序地帶到了夏境,且見軍容嚴整,兵勢如龍,實在是能夠體現名將素質。
當然對曹皆來說,這再正常不過,并不是什麼值得夸耀的事情。
現在擺在他面前的第一個挑戰,是夏軍直接放棄了國境線,選擇堅壁清野,制造了百里白地,設置了無數陷阱,或以道術、或以器具、或以機關……以期遲滯齊軍兵鋒。
第二個挑戰,則是百里白地之后,那座直似洞破蒼穹的劍鋒山……
劍鋒山上,親自坐鎮的大夏岷王,虞禮陽。
這是曹皆和虞禮陽的第一次交鋒。
誰都不想要有第二次。
話說,今天快遞點開門,我才收到實體書,可以對照著紙質地圖寫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