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親情的那條支流,已經斷流了,旁邊的礁石上,雜草枯萎。
代表友情的那條支流,水流湍急,雜草橫生。
代表愛情的那條支流,水流湍急,不止雜草橫生,竟開出了花朵。
“看看這長勢,草都能長開花。”
祖師爺回頭沖我笑道:“我還以為你不喜歡姑娘呢。”
我嘆了口氣,對祖師爺說道:“這可能是您最后一次見我了。”
祖師爺:“嗯?為什麼,你要成仙了?”
我說,我可能是要變鬼了。
我又不是正統道教弟子,并且沾染了很多因果,我死后別說成仙,只要別遭到審判,能順利投胎就不錯了。
“需要我給你算一卦嗎?”祖師爺問道。
我搖搖頭,表示不用了。
我這次去A市,九死一生,算卦沒有意義。
如果算出來我會死,只是增添內心的壓力,如果算出來我會活,可在九死一生的局面里,答案會讓我盲目樂觀,而且答案并非是不會改變。
算卦的意義在于解惑,可此時我并沒有疑惑。
“你看過道德經沒?”祖師爺突然又問我。
我點點頭:“看過,但是我愚鈍,很多東西領會不了。”
祖師爺又問:“第四章里面有句話,叫心不死則道不生,你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
我想了想,回答道:“人在追求大道的過程中,應該遠離雜念、執著、貪欲,才能與道相通,獲得啟示和智慧。”
祖師爺意味深長道:“其實你很有天賦,你曾經不費吹灰之力,超度過兩只百年前的怨鬼,我想就算是一些修了一輩子道的人,也未必能做到。”
“為什麼,因為你領悟了道的順其自然,你將自己也納入了大道的一環之中,將生死置之度外。”
“可是,你內心仍然有著許多執著,這些執著,讓你始終脫離不了小道,你不覺得,這很可惜嗎?”
第603章 大道和小道
道的終極是大道。
而人修道的終極是尋求成仙。
如果成仙即是大道,連公孫景都會為了一種執著,而放棄成仙。
我又算得了什麼?
更何況我沒有公孫景的大愛和大義,我只有小愛和小義。
“心不死,則道不生。”
我喃喃念道:“我經歷了這麼多,內心卻還有執著,我認為這何嘗不是一種順其自然?我執著是順其自然,心死也是順其自然,既然都是順其自然,我也并沒有脫離道。”
“七情六欲是人類特有的欲望,如果大道認為七情六欲是不好的,它就不應該讓人類有七情六欲,如果大道認為不應該有人類,那人類本身就不應該存在。”
“既然都在大道認可的范圍之內,即便是小道,也有其存在的道理。”
“小道也是大道的一環,我又誕生于小道,如果脫離不了小道,我就堅守在這小道上面,何苦非要去尋求大道。”
祖師爺說道:“看來你看得很通透,你這個思維還是比較敏捷,那你在害怕什麼?”
我搖搖頭:“小道始終有執著,我的確不甘心就這麼死了,但我如果真的改變不了結局,我也認命,因為我沒有辦法去改變大道給我的命運,我放棄了大道,怨不得天,也由不得人。”
我既然做不到心不死則道不生,該有這種結局,又能怎麼辦。
祖師爺點點頭:“你放棄了大道,這是你自己的選擇,但小道也有其道理,不過你真的領悟了小道嗎?”
既然祖師爺這麼問,我肯定是沒有領悟。
于是我搖頭:“請祖師爺賜教。”
祖師爺說道:“道德經以‘德經’在前,開篇第一章講的就是小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厚禮。”
“老子說的上德是不會刻意作為的德,是因為本應如此,是按照道的規律來發生的,德是什麼?是世人追求道的過程中,心中形成的那個混沌的雛形,這個形態就叫做德,雖然人們沒有達到‘道’的境界,但已經具備了道的混沌特征。”
說著,祖師爺給我舉了一個例:“比如你覺得天空很美,但你說不清楚它為什麼美,因為天空的美不需要你來描述,它本身就很美,這就是上德。”
“可如果你非要來形容它,雖然經過你的描述,天空還是很美,但已經落了下德。”
“再比如庖丁解牛的故事,如果庖丁解牛的時候,刻意去想著每個步驟是否標準,那就落了下德,但當庖丁不去刻意回憶每個環節是否標準,落刀是否完美,而是一氣呵成,行云流水將牛分解好,那就是上德。”
“如果上德和下德都做不到,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去追求‘仁’了。”
“大部分的人類,天生就有惻隱之心,正是這種惻隱之心,讓人類天生就擁有‘仁’。”
“可是人類之中,又天生就有一群不忠不信的人,迫不得已,我們只能用‘禮’來約束他們,所以‘禮’是亂之首,到了‘禮’就已經開始亂了,‘禮’就是亂的標志,而不是有了禮才會亂。”
“因此‘道德仁義禮智信’,就是一步一步地妥協,退而求其次的過程,這就是小道的變化規律。”
說完,祖師爺看著我:“你,懂了嗎?”
我像是上課被老師抽問的學生,恍惚之間好像恍然大悟,可卻說不出一二三出來,只能弱弱地回答道:“我……依稀懂了。”